首页

国产视频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6 04:34:41 作者:虚假冒名登记应当如何防? 浏览量:42263

  近年来,国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一系列放宽市场准入的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然而,在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虚假冒名登记问题也随之显现。

  如果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被“偷梁换柱”,很可能让企业陷入法律纠纷,对企业的经营、信誉和市场地位造成严重损害。那么,面对虚假冒名登记,该如何应对?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对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对相关热点问题作出了解答。

  问:什么是虚假冒名登记?

  答:简单来说,虚假冒名登记就是有人通过伪造签名、提供虚假材料等方式,冒用他人身份进行工商登记。这种行为可能贯穿于设立、变更或注销的各个环节,常见手段包括盗用或伪造身份证件,冒充法定代表人、股东或合伙人等关键人员进行登记备案,甚至直接“偷走”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可能涉及伪造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会决议等文件。

  问:为什么会出现虚假冒名登记的问题?

  答:虚假冒名登记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法律监管的漏洞,也有企业管理的不完善,还涉及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行为。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申请人应当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登记机关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这种审查方式虽然提高了登记效率,但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伪造签名、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容易在形式审查中蒙混过关;在企业内部,很多文件签署流程不规范,代签、冒签等情况较为普遍,在办理工商登记中也存在大量登记由委托代办人代办、代签等情况,因对虚假冒名登记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忽视了潜在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逃避债务或法律责任,可能会通过虚假冒名登记,将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他人,从而规避法律追责。

  问:如何预防和应对虚假冒名登记?

  答:从市场监督角度来看,作为工商登记的主管部门,行政机关在预防和解决虚假冒名登记问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随着虚假冒名登记案件的增多,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仍需加强登记审查力度,尤其是涉及法定代表人、股东变更等关键事项和材料的审查上,应更加谨慎。

  市场监管部门可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在登记环节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核验技术,保证申请人身份真实,确保登记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实现数据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登记行为,及时发现虚假登记行为,通过联合执法开展有效打击;定期对已登记的市场主体进行核查,发现虚假登记行为及时纠正;结合信息公示与信用惩戒等措施,健全预防和解决虚假冒名登记机制。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虚假冒名登记的风险点往往源于内部管理的漏洞。对于企业而言,应严格规范文件签署流程,确保所有工商登记相关文件(如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法定代表人任命书等)的签署过程规范、透明,避免代签或未经授权的签署行为。要定期核查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确保法定代表人、股东等关键人员信息的真实性和登记信息的准确性。此外,企业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存在虚假冒名登记的问题,及时向工商登记机关反映问题,申请更正或撤销错误的登记信息,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问:如何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虚假冒名登记问题?

  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工商登记行为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工商登记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同时,自工商登记作出之日起不超过五年。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期限是并列的,无论当事人何时知道登记行为,只要超过五年,法院将不再受理。因此,企业应定期核查工商登记信息,确保法定代表人、股东等关键人员信息的真实性和登记信息的准确性。

  大量的虚假冒名登记案件中,不仅涉及工商登记,还存在涉企业经营等民事纠纷,行民交叉情形较为普遍。人民法院对于工商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可以根据有效证据在行政诉讼中予以认定,而对涉及申请材料真实性以外的民事争议问题,如股东大会的召开、召集程序、决议内容是否合法有效等,应当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解决,之后再根据民事的认定结果来进一步确定工商登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工商登记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存在过错,企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错误的登记行为;如果虚假冒名登记涉及法定代表人、股东等内部人员的侵权行为,企业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冒名登记行为,如构成刑事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稿件来源:法治日报法律服务·解读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本报通讯员 李晓林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兵支书”回乡创业 将甜蜜水果变身“致富果”

据统计,法庭自2019年1月1日揭牌运行以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8721件。法庭加大侵权赔偿力度,以“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为例,在一期项目判赔2.18亿元(人民币,下同)基础上,执行中当事人就一、二期项目达成全面和解,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中国国内知识产权维权纪录。

最高检:2023年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决定不批捕26.6万人

合肥10月31日电 (记者 张强)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31日发布消息称,决定发布重污染天气省级橙色预警,于10月31日20时启动省级Ⅱ级响应。

2024年巴黎十三区春节彩妆游行举办 中国驻法国大使参加

“质量总监联盟”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该组织召开了成立大会,并选举产生秘书长等负责人,通过了联盟筹备工作报告、章程、财务管理制度、会费交纳标准等,有专用组织标识,具备非法社会团体的典型特征。在活动领域上“蹭热点”,以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为名,设置“合伙人”、“高级合伙人”、“理事”等头衔,吸引众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入会;在包装宣传上“高大上”,聘请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致辞或授课,为其“站台”、“代言”;在办会目的上“重敛财”,在活动中除收取线上、线下会议注册费外,还收取不菲的共建赞助费、会场冠名费、场外展位费等,所有费用全部进入发起人出资举办公司的账户。2024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依法对“质量总监联盟”予以取缔。

首届超算互联网峰会在天津举办 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上线

当地时间4月14日上午,黎巴嫩民航总局宣布,根据黎公共工程和交通部的决定,黎巴嫩已重新开放领空。截至目前,贝鲁特国际机场仍未有航班起降。(总台记者 次晓宁)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教育强国

近年来,重庆市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奋力打造50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

相关资讯
“普拉桑”预计正面登陆 浙江加紧部署海陆防御

(十)加强经济安全能力建设,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东北黑土地保护。二是能源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稳步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用能高峰期和重要活动期间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和价格稳定。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四是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强化数据安全治理,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五是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支持地方因城施策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稳妥处置地方债务风险,分类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六是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力度加大。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有力应对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害,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等扎实推进。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